沈亦斌
緣起與歸信
那年我是個頑皮的高三生,學校宣布,課後有一個英文會話班,兩位傳教士來免費教課。我家住在基隆深澳坑鄉下,一個鐘頭才一班公車,不太方便留那麼晚,但是好奇的我偶爾也會去上上課。快暑假時,他們說教堂就在學校山下義七路,歡迎大家星期日去聚會。那時,我和幾個同學是在浸信會聚會,牧師幾次要我洗禮,不知為什麼,我總是推託。聽牧師説過摩門教不是一般的教會,牧師說有點邪!趁著暑假,約了兩個同學一起去教堂,沒想到都沒人理我們,同學們不去了,我就找了個住在附近的朋友,陪我去。
暑假快結束時,一位高高的傳教士來問我是不是教友,聽我說不是,便問我可不可以安排時間给我介紹教會,後來才知道,是林黃妙珍姊妹看到我們老是坐在後面,沒有和人聊天互動,才邀請傳教士來問的。原來之前因爲基隆傳教士大搬風,全部換了新人,我和朋友就是在那段時間去聚會的,怪不得沒人理我們。
剛調來了白樂仁(Loren Baxter)和孫高山(Monte Carlson)兩人身材高又壯,唱起詩歌聲音好洪亮,他們每一個星期給我上一次課。因為我從小常跟著大人們去不同的教會,所以每次上課就提出很多問題,他們總是耐心地找經文回答,我也很認真祈禱,直到對約瑟・斯密有見證,知道他是一位先知、先見及啟示者。
1962年11月10日那個大冷天,我受洗了,接著他們每星期一,乘坐半小時顛簸的公車,到我家给我父母、弟弟、妹妹及鄰居等一大堆人講福音,最後只有我大妹亦慧受洗。在基隆分會那段黃金時期,有關昭家庭、林陳雪芹家庭、王靄如家庭等陸續受洗。次年六月我高商畢業,正想找工作,卻被召喚去傳教,父母認為我不是去做壞事,也就一囗答應了。
傳教服務與家人受洗
1963年8月到1965年4月,是我全部時間傳教士的生活,服務區域包括台南、台中、台北三地,傳教的第一個家在台南,不太會騎腳踏車的我,由同伴帶著,到跌跌撞撞的騎,兩個膝蓋的傷口從沒癒合過。1964年初家父心臓病突發,傳道部奎以理會長准許我回去幫忙,家父病癒後和家母及小妹亦珍重新聽沙(Mel Thatcher)、龎、洪、梁四位長老講福音課程,受洗成為摩爾門家庭,小弟梓慶直到滿8歲由父親為他施洗。
忠信父母的榜樣
我的父母親多次擔任基隆分會會長和慈助會會長,1976年4月台灣台北成立第一個支聯會時,父親由當時的戈登・興格萊使徒按立為基隆第一任主教。同時和尹根亮諮理、姚舜主教去鹽湖城參加成員大會,由戈登・興格萊使徒接待,同時他獲得個人祝福及恩道門,也見著了在美成家有一個小孩的大妹亦慧。基隆支會終於買下了火車站旁一棟大廈的五樓和六樓作為教堂,雖非獨棟建築,但是位置在市中心,大家都很方便,父親帶病監工,直到室內裝修完工。他也參加了台北聖殿開幕儀式,於 1985年4月辭世,享年70歲。
1985年父親過世後,母親到美與兒女同住,雖然聽不懂英語,但還是一直參加教會的聚會。1995年戴博群弟兄得到支聯會的通知而成立七泉中文分會,這真是神的恩典,母親可以在美國以母語沈浸福音中繼續成長。她經常織背心、製作嬰兒小枕頭、被子、襪子、帽子等送給教會成員及朋友們,也曾經在博愛中文學校成人國畫班學畫,甚受于君惠老師鼓勵,酷愛以牡丹與雞為創作題材,並且多次參與當地藝術家聯展及個展。總會圖書館二年舉辦一次的世界各地教友藝術品觀摩展,母親以國畫及繡品多次入選。
2001年母親搬入陽景西村老人公寓,看經文、畫畫、打毛衣、繡花、種花、種菜是她的日常生活。她有多樣的才藝,且樂於與人分享,在她辭世前一星期,還在創作一幅大尺寸的牡丹畫和編織圍巾。母親於辭世前兩天,家人們問她,星期天要不要去教堂領聖餐,她肯定地說要。去教堂、作見證、去聖殿、不遺餘力的分享福音,是她最快樂的事。她一生忠信,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的精神和不斷服務的態度,是兒孫們的良好榜樣。2017年1月15日,母親於史旦福醫院因肺衰竭,在家人陪同下,安詳辭世,享年百歲。
神的祝福何其豐滿
父母的忠信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家中除了我還沒結婚外,弟弟、妹妹們都有幸福的摩爾門家庭,內外孫子都先後被召喚為全部時間傳教士,外孫女莊宇琴也曾在高雄傳道部傳教。大妺亦慧有3子2女內外孫輩18個,小妹亦珍2女1男,外孫輩兩人,弟弟梓慶2男2女,內外孫輩5人。我們由一人加入教會,進而成為一個摩爾門家庭,延伸至今有11個摩爾門家庭,有40多位教會成員。小妹夫莊銘信是我輩中最晚受洗的,如今他們倆人已經退休了,成為我輩第一對夫婦傳教士,召喚到台灣台北聖殿服務,我們有感謝不完的恩典,神的祝福何其奇妙,何其偉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