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羔羊」報導及幕後訪談

撰文:秦歐佳慧   攝影 王佳臻

神劇9.jpg

由青年作曲家羅伯‧加德納(Rob Gardner)作曲、填詞的《神的羔羊》(Lamb of God)神劇,自2010年倫敦交響樂團首演以來在全球大獲好評。《神的羔羊》引用新約聖經中的福音書作為唯一的創作素材,由那些愛祂並曾與祂同行的人娓娓道出耶穌使拉撒路復活,到祂被拘捕、虐待、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並在最後榮耀復活的故事。由於單純以新約經文為劇本原型,並且完全透過音樂來敘述故事,這齣《神的羔羊》在世界各個角落,每年都有不同信仰的表演者在舞台上詮釋這部作品,曾在一個表演團體中就有多達60個不同信仰的成員。

《神的羔羊》中文版首演由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台北傳道部與北台北支聯會共同籌備,於2018年5月19日在台北市金華街教堂推出口碑場,大獲好評。睽違一年之後,在亞洲區域七十員關名順長老的指示下,由徐振興會長率北台北支聯會籌備、策劃,北區共八個支聯會集結群力,於2019年9月7日在台北市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戲劇廳再度推出《神的羔羊》。今年除重新編修中文歌詞、由王呂瑞珍姊妹帶領跨支聯會合唱團之外,也邀請到逢友合唱團台北團加入合唱陣容,另外由蔡政嘉老師擔任總指揮、男高音孔孝誠飾演彼得、陳謙量為首席大提琴,重量級的演出陣容,將表演推上另一個高峰。

《神的羔羊》合唱團由北部各支聯會的成員組成,王呂瑞珍姊妹指揮,團員自2019年2月17日起每週日集合在金華街教堂練唱。自初春始,歷仲夏至暮秋,28週的字斟句酌,細火慢熬,就是要完美呈現神劇中細膩的和聲,將耶穌在世最後七日的重要事件,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除了合唱之外,獨唱也是神劇重要的音樂元素。創作者羅伯‧加德納(Rob Gardner)用音樂敘述耶穌基督在世上的最後七天,由彼得、約翰、多馬、伯大尼的馬利亞和馬大、抹大拉的馬利亞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這些耶穌身邊與祂最貼近的門徒與婦女,唱出耶穌的偉大與祂在世所行的聖工。

馬大這位新約中重要的婦女曾親身見證耶穌的大能,也是支持耶穌傳道事工的重要人物之一。神劇中的馬大唱著:「主啊,我相信您就是將臨的基督,神的兒子。求您開啟我雙眼,穿透帷幕去看見。觸動我心,能去感受,即使在黑暗中,那光未離開過;且您將再讓我,噢 您將再讓我完全。」幾句簡單的歌詞,道盡馬大對主的愛與信賴。鍾佩珊姊妹在試唱時,就讓製作人陳慧芳姊妹感動到紅了眼眶,當下就覺得她就是飾演馬大的不二人選。正式演出中,鍾姊妹獨特的嗓音和渾厚的音質,將「讓我完全」(Make Me Whole)這首歌詮釋得絲絲入扣,完全唱出愛主且全心信賴主的門徒心中對基督的愛和感謝。

抹大拉的馬利亞是新約中另一位重要的婦女,也是第一位見到復活後基督的門徒。神劇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由台北傳道部的史姊妹飾演。史姊妹本身有豐富的演唱經驗,但這次接演神劇時剛好是全部時間傳教士,這個特別的身分想必使她對救主有與以往不同的體會。為了唱出讓人感動的見證,她投入很多心血來進入角色的心境。

編:這次的演出經驗和你以往的演出有哪些不同?

史:非常不一樣!首先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也對我有特別重要的宗教意義。我強烈地感覺到聖靈向我見證那個榮耀的時刻。這次的演出讓我深感謙卑,對我來說是個十分神聖的經驗。而且,我以前從來沒有演唱過中文歌曲,我很喜歡這次全新的體驗!

編:相隔20個世紀,你是怎麼詮釋馬利亞的心情?

史:我試著揣摩馬利亞在不同階段的心情,她從驚慌到哀痛,感受到絕望、震驚,最後因復活的救主而歡欣快樂。我試著用語調和歌唱法來傳遞這些情感。演出時我也會帶入自己對救主的愛,我相信馬利亞和我有同樣的感受。我自己常常深受感動。我感覺我真的在對天使說話,和祂們一起歡欣救主復生。我也希望能邀請觀眾和我一起感受這份喜樂。

編:這次為演出排練時,有遇到什麼挑戰嗎?

史:試唱抹大拉的馬利亞時我還不熟悉這首歌,在不知道歌詞講什麼的時候演唱,對我是種壓力。這首歌的速度比較慢,所以我必須練習呼吸,也要調整唱腔來表現出我想要的聲音。因為我是全部時間傳教士,沒辦法花很多時間練習。除了星期日晚上的練唱之外,偶爾可以利用P-day來練唱,但也沒辦法常常這麼做。

編:你覺得神劇帶給你最深刻的影響是什麼?

史:我非常高興能參與演出《神的羔羊》。它讓我對主耶穌基督的信心更加鞏固,也幫助我把傳教時對祂的所有體會都結合在一起。我更了解祂對我,和對祂所有的兒女那份無與倫比的仁愛。我好幾次唱到眼眶含淚,因為我感受到天堂的歡欣喜悅。和我深愛且尊敬的傳道部平會長夫婦同台演出,也絕對是我傳教歲月中一個難忘的經歷。我很感謝這次演出讓我認識很多朋友,最重要的是,我對救主的認識和對祂的愛更為增長。

彼得這位蒙揀選的使徒,在加利利的海邊拋下魚網來跟隨耶穌,後來成為耶穌在世聖工里程碑的重要見證人。他不但曾行走在海上,見證耶穌的神性能力,其後數年的門徒生活,更屢屢見證耶穌行奇蹟、賜教導。這麼貼近耶穌的一位使徒,後來竟三次不認主而痛哭懺悔,並在真正歸信後依然成為耶穌預言的「磐石」。飾演彼得的孔孝誠老師是專業的歌劇及音樂劇演員、製作人。他醇厚的音色渾然天成,音域橫跨男高音和男中音,收放自如的技巧和富情感的演唱,使得每一個角色在他的演唱中活了起來。在國內劇場和表演廳的舞台上,經常可以見到孔老師的身影。這次應邀加入《神的羔羊》獨唱人,演出彼得這個角色,這位歌劇專業演員是如何詮釋使徒彼得呢?

編:你認為彼得這個角色在劇中有哪些特質?你如何詮釋這個角色?

孔:我所飾演的便是年輕的彼得,所以我盡可能在演唱和演繹上抓住彼得情緒化和容易自滿的特點做處理。也希望把這個角色從自滿、情緒化到三次不認主,又到見證基督復活後三次承諾愛主而悔改之中的過程,在聲音的表現上做出不同的層次。

編:這次的演出經驗和以往有哪些不同?演出神劇對你有什麼挑戰?

孔:這部神劇最特別之處,就是採用音樂劇表演的演唱唱腔,與我們一般演唱義式美聲風格的作品有許多不同,包括可以使用麥克風。這也意味著,演唱者必須設計更細膩的情感表現,才可以透過麥克風觸摸到人心。對許多美聲聲樂家來說,反而是另一種型態的挑戰!而我也必須承認,這個角色的唱段也使我非常焦慮。因為其中一首獨唱,我必須演唱我聲帶最極限的高音,high c 是我喉嚨最後一個可以發出的高頻;只要身體在操作上有一點點微小的失誤,我就會當場失敗。但是感謝主,那一天我順利完成了。

編:回顧整個排練和演出的過程,這齣戲帶給你最深刻的影響是什麼?

孔:參與整個演出的過程中,最令人讚嘆的部分,我覺得就是神用祂認為適合我的方式,為我預備了道路來認識祂。哈利路亞!感謝讚美主!我因為準備這部作品受到大大感動,即將在2019年9月29日主日受洗。謝謝這作品的邀約,使我進入屬靈的家庭,重生並且為神而活! (編者註:採訪孔老師的日期為2019年9月12日)

音樂劇最重要的環節,當然就是音樂本身。而指揮整齣神劇的核心人物──管弦樂團和合唱團的總指揮蔡政嘉老師,從6月底開始奔波參與排練,負責統整管弦樂團、獨唱和合唱的音樂表現,用恰到火候的的音樂性傳達出神劇細膩的情感。

編:排練神劇對你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蔡:如何讓演出產生專業化的聲響,讓團員透過音樂了解耶穌受難的心情與世人各種角度的思維。

編:如果只用一句話來形容神劇,您會怎麼說?

蔡:充滿戲劇張力又溫柔婉約的神劇,是讓基督徒得以身歷其境的好作品。

編:這次的管弦樂團和獨唱、合唱的團隊練習,最讓你印象深刻的是什麼?

蔡:團結!一個好的團隊必然有團結的力量,而這份力量是由主給各位兄弟姊妹,我很慶幸能與大家一同工作,也從中感受到那股隱形的力量,在排練中,大家的演奏演唱能力也一次比一次的更精進,不斷地進步,共同為相同的目標前進!

編:回顧這次演出,你認為收穫最多的地方是?

蔡:應該可以說是自我對音樂的詮釋走進更深的層次,也不敢相信自己能帶領100多人的團隊,在同一天彩排1場+2場的正式演出。雖然上台並不緊張,但卻比以往演出時,更能深層地好好下指揮開始。也很榮幸與專業度極高的孔老師同台演出,連2場的音樂震撼力是相當驚人的!在此感謝所有行政、幕後團隊辛勞,從無到有,如此龐大的工作是相當不容易!

政嘉期盼樂團、歌手、合唱團皆能接受我帶來給各位的音樂想法及詮釋,排練期間除了音樂上的帶領,我也加進幽默風趣的方式讓團員更容易了解音樂的內涵,你們是我看過非職業但專業度極高的團體,這份榮耀絕對是屬於大家的!

一個半專業的團體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完成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演出,製作人陳慧芳可說是功不可沒。製作人的工作不僅繁雜,還要與時間賽跑。表演內容、進度、演員、器材和舞台都要管,沒有三頭六臂的功夫,根本無法勝任。一個規模不小的公開演出,需要細膩專業的幕後分工,因此「組織」就是製作人的首要工程。合唱團和樂團各自的指揮、行政、譜務和聲部長人選一一敲定後,接著就要進行組織樂團這件棘手的大工程。在教會裡找到專業能力足夠撐起神劇,又有時間和意願來參與樂團練習的人,想必少之又少。手中人脈也不夠用的時候,就得另外想辦法,她和樂團行政董楀姊妹幾乎每天都在找人。另一方面,教會決定為這次演出自組樂團之後,由於預算不夠租用樂器,只能四處商請熱心人士出借樂器,還要小心維護和保管,其難度可想而知。樂團原本沒有要管樂,後來在總指揮蔡振嘉老師要求之下,加了木管,又加了銅管,後來更有一次蔡老師直接要求在下次排練時看到兩支法國號!因此她每次收到指揮追加的要求時,都感到不小的壓力。

獨唱是神劇中相當吸睛的部分。因為沒有導演,要如何讓演員的聲音和情感能詮釋到位、以及用什麼方式來呈現這部作品,在在考驗製作人的功力。陳慧芳私下透露,每個獨唱者上台時,她的心情都像是自己旗下的歌手上台參加選秀比賽一樣。當獨唱者不論是技巧卡住、或是情感無法到位的時候,她就要負責溝通甚至示範。此外,選角也是一個困難的關卡。主要角色如馬大、馬利亞、彼得和多馬都很快就確認由誰擔綱演出,但約翰卻遲遲未能找到合適的人選。這位約翰要與孔孝誠(彼得)和台北傳道部平會長(多馬)一起演唱,壓力當然不小。最後確認由馬昆帝夫擔綱演出約翰,但他一開始其實是拒絕了製作人的邀約。後來終於點頭試唱,又遇到高音上不去的瓶頸,而且聲音表現無法做到製作人的要求。後來製作人借給他一本關於心愛門徒約翰的書,要求他進入角色,不要只想著如何把聲音唱美,還強烈建議他開始運動,增加肺活量。經過一番曲折,最後還是在舞台上呈現了完美的約翰。

負責製作人和導演這兩個專業且吃重的工作,陳慧芳到底是何許人也?她謙虛地說,自己不是特別厲害,只不過剛好各種不同的領域都懂一點。她在中學時期練過混聲合唱,當時指導他們的老師目前仍是頂尖的合唱指導,那幾年學到一些合唱團的運作模式跟練唱方式,到現在還很受用。

後來進入大學主修古箏演奏,畢業後曾與同學一起創團,以劇場演出加上演奏的跨界表演藝術為主。因為缺乏經費,所以雖然是表演者,但行政、平面設計、宣傳行銷、補助申請、服裝等等都要自己親力親為,因此累積了這方面的經驗。

研究所時期,陳慧芳鑽研傳統戲曲的表演研究,也觀賞了大量的音樂、戲劇、戲曲表演,期間也在兩廳院前台工作,除了累積可觀的表演觀賞量,對前台的運作模式也有較深入的了解,她後來也曾在國立大學做過企劃行銷,專門負責美編、文字編輯、活動宣傳和辦講座。以前她常常不確定自己的專長到底是什麼,但在接受教會領袖邀請擔任神劇的節目製作時,這種種的經驗都成了必要的養分,原來神一直在為她預備道路。

在神的祝福和帶領下,製作人和全體演員及工作人員度過了時間趕、預算緊、找不到演員和樂團的重重考驗,一起打了漂亮的一仗。北台北支聯會的徐振興會長為籌措經費忙得焦頭爛額,兩位諮理吳會長和李會長及高級諮議林森弟兄每週都和製作人開會,也旁觀團員的排練。幕前幕後,台上台下,每一位參與演出的人都鎖好自己那不可少的一顆螺絲釘。問製作人陳慧芳在這段辛苦的製作期,她得到什麼見證?「就是需要運用信心,『順從主認為適合加諸於我的一切。』」她說,「多馬那首歌也給我很大的支持,『路途漆黑仍要讚美』。沒有對神的信心,沒有神的幫助,這些經費跟時間很難成就這樣規模跟品質的演出。一切都要感謝神,這次經驗對大家來說都是一個寶貴的見證。」

《神的羔羊》已經完美落幕。最令人感動的是,無論演出人員或是台下的觀眾,大家都沉浸在基督無限的愛與恩典中,感受到「主溫柔的慈悲遍及那些對祂運用信心的人」。音樂的美好,在於它透過滌淨並昇華世人的心靈,讓平凡的我們更接近神聖的事物。而這齣神劇,恰恰為這個註腳作了最完美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