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見證

018年6月我和妻子拜訪北高雄支聯會賈教長時,他和我們談到有關傳教的事,喚起了我們傳教的渴望。賈教長說:「如果你們有計畫要去傳教,願意犧牲時間及事業,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他樂意幫助我們,也相信主會祝福我們的。我不敢忘記主的使者溫和且堅定的吩咐再次觸動我們的心。於是我們夫妻商討後,安排去了聖殿,向主立約明確訂定我們傳教的時間及目標。
我相信長年身處異鄉的人都同意,我們最掛念的是年邁的長辈。當90歲的媽媽跌倒時,很想丢下一切馬上回國,可是學校剛開學,没法請長假的,弟弟和弟媳把媽媽照顧的很好,我也一天拖着一天。直到媽媽不經意的說,妳再回来看媽媽也可能只有一次了。 一决定辭職後便歸心似箭,匆匆訂了肺炎檢測和機票,回去眼科複查,醫師说6個月後再回診就可以。連買小禮物给親友們的心情都没有,心惶惶的就等上飛機。當飛機终於下降時,有點不敢相信我已踏在家鄉的土地。
什麽是信心?信心是對我們所相信的事情有強烈的信念,但信心往往一開始都是很缺乏的,要隨著時間和經歷慢慢累積。在總會會長的敎訓(斯密F・約瑟)第 6 章「信心:一切正義的基礎」提到:「事實是神的每一位兒女都必須要先對神有信心——相信祂存在,相信祂是正義的、全能的,相信祂管理著一切事物,一切完美都存在於祂裡面。」這是我一開始的信心,我相信憑著跟隨祂的路,一切都會變好。
我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些事情並且為神作見證。我很感謝家人朋友們的支持與鼓勵,引導我作出正確且最有意義的選擇——傳教。 我在2014年15歲時加入教會,我第一次看到傳教士時,他們身上的光馬上就在我心中種下了一顆美麗的種子。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顆種子開始不斷的被外在的誘惑及生活中的挫折給擠到了內心的最深處,而我也開始選擇了忽略它...
2009年夏天,我年過不惑,辭去了高薪工作,陪著熱情奔放、欲登高望遠的兒子,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美麗台灣,到加拿大多倫多追尋理想。夜深人靜的時候,詩人王國維的「人生三大境界」常常湧上心頭,那是對另一種寧靜和快樂的渴望,那是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呼喚和祈求:我的心底一直有窗,但是有沒有機會再次被打開呢?
2021年1月9日以及2月20日,在新竹支聯會蔡豐丞會長的指派下,支聯會為傳道年齡17-25歲的青年安排聖殿洗禮日,來培養傳道渴望和建立接受神啟示的能力。
雖然因為疫情還有懷孕的關係,我有一陣子沒有到教會聚會了,當我看到先知提出的邀請時,真的滿懷感激,讓我能透過生活中的一點小動作參與教會活動。我的表弟也來問我:「你臉書上的感謝文是什麼?」
「去應該去的地方,說應該說的話,做應該做的事,成為應該成為的人」 當我們家看到總會對青少年和兒童新的計畫時,腦袋中浮現多馬‧孟蓀會長在多年前教導的四個應該,而對於在教會長大的兒子們,身為父母的我們希望他們能成為準備好的傳教士。 因此我們利用家庭議會的時間,與孩子們討論如何在「靈性」、「社交」、「體能」、「智能」四個方面準備好自己、設定目標並達成。
2020年,我剛接初級會會長,遇到幾個蠻大的挑戰,首先是總會在2019年開始推動新的「青少年與兒童」計畫,雖然總會及支聯會初級會都給予了訓練,但仍舊需要實際去執行才能從做中學。第二,2020因為疫情的關係,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到教堂聚會
我在與小孩共同訂定四大計劃上做的並不是很好,我有四個孩子,年齡層從14歲到7歲,要一一跟他們討論他們的目標確實需花費一些心力去完成。一開始跟他們講解說明是否有完成的計劃或夢想,而這是可以容易達成的,我不要想著一步就登天,小孩們就重新思考他們的計劃,彼此討論,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而後訂出屬於他們自己個別的四項計劃。
2019年9月開始新的兒童青少年計畫頒布之後,我們選了一天晚上,在四個孩子的名字和四個領域畫成的16宮格的一張紙上面,寫下各自的目標和計畫。
去年寒假兒子奇偉完成了一篇作文:「良好的習慣成為自己的貴人」,那時期教會也積極鼓勵及推動初級會及男女青年們完成靈性、智能、體能、社交四大領域的目標。我期待我的孩子們能夠在年輕的時期設立正義且神所喜悅的目標,找到方向與方法來精進自己,為將來生活作準備。